本周,由于毒奶粉事件而引发的整个乳制品行业的信誉危机大有愈演愈烈之势,Made-in-China产品的质量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关注。无独有偶,相关媒体近期也不断批露机票代理行业的种种丑行,从私自收取旅客行程单费用、开具假行程单一直到机票代理点管理人员携款潜逃,机票代理行业在内忧外患之下同样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中国机票代理行业成立20年来,一直是在混沌和非议中成长,从手写票和机打票到如今的100%电子客票时代,行业的规模越做越大,中国各大航空公司超过90%的机票都是通过代理销售,估计这一市场的规模已经超过每年1000亿元。但来看看企业的规模,却没有一家企业的年营业额可以超过20亿元(携程除外),多数的代理企业在一个城市或地域可以呼风唤雨,但换个地方就一筹莫展,在其他行业风生水起的连锁经营模式目前在机票代理行业也没有看到任何成功的案例。那么机票代理行业到底是怎么了?我们不妨从几个重要的因素来剖析下:
第一:从绝大多数代理企业的成长和发展的历程来看,关系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在航空公司还是在客户方面。而这根通过利益纽带串起来的关系网使得代理商们在本地可以如鱼得水,一旦换个地方就会水土不服。同时,航空公司的管理越来越规范,企业日趋走向集中化商旅采购,旅客的需求日益个性化,互联网的发展所带来的便捷预订渠道,这一切留给靠关系来发展的机票代理企业的生存空间已经越来越小。
第二:除部分依托党政机构和国营企业发展起来的机票代理外,绝大多数机票代理企业带有浓厚的家族企业色彩。机票代理业起点低,资金投入少,需要大量的现金流转的特点决定了其创业时期的家族管理模式是最适合的,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家族所有制模式已经逐步成为了吸引外来人才的重要障碍。
第三:机票代理行业缺乏严格的行业自律,追逐短期利益限制了其规模化的扩张。随着众多地方航空公司的涌现,中国航空运输市场从80年代末的卖方市场进入90年代中期的买方市场,航空公司对手工票管理的失控将机票代理业带入了疯狂暴利时代,买一张票赚几百块已经不是神话。几年的时间下来,淘金者走了,留下来的是参加击鼓传花游戏的新一代淘金者。 中国机票代理业走过的20年间,管理和产品方面的创新乏善可陈,留下来的只有花样不断翻新的针对旅客的欺骗和作假手段。得到的报答就是,机票代理行业的社会地位得不到尊重,即使是深深依赖着机票代理的航空公司也从来就没把他们当回事,“黑心代理”“票贩子”成为了机票代理业的代名词。
第四:机票代理业对新技术的应用远远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多数机票代理仍然处于手工作坊类的经营方式。当然人才、资金都是大问题,但追逐短期利益、赚快钱的思想却是其中最大的障碍。
携程、艺龙应该不属于典型意义上的机票代理公司,但他们偏偏在一无人(指懂机票行业的从业人员)、二无关系(指被很多机票代理所看重的航空公司关系)的情况下,走向了NASDAQ,他们靠的正是模式、体制、人才、资金和对客户的高度关注。携程、艺龙的经验应该可以给传统的机票代理企业一些启发,追逐短期利益和漠视客户权益最终只能把他们推向三鹿们一样的命运。
评论
未登录
游客
2008-09-25
代理商问题固然多多,但根源在于航空公司,漠视客人利益是常事,现在和铁老大比服务、比人性化、比管理航空公司差太远。
游客
2008-09-24
其实在这里争论数据的对错并没有太多意义,何主编说出了一些行业的危机,大家一起共勉吧。莱斯达的倒下已经可以给我们足够的启发了。
游客
2008-09-24
1 行业规模:参考 2007年 2500亿 2008年 2800亿
2 销售额:新一代(纵横天地)2007年36个亿的销售.今年40多个亿
3 机票是个地方保护主义的东西
4 机票代理本是中介 烂不到哪里去
游客
2008-09-24
满嘴胡说啊,代理人现在空前的团结,做广告这么个做法有点假,数据也不对,1000亿,那是几年前的是吧,现在4000-5000亿差不多啊
游客
2008-09-22
中国机票代理业走过的20年间,管理和产品方面的创新乏善可陈,留下来的只有花样不断翻新的针对旅客的欺骗和作假手段。得到的报答就是,机票代理行业的社会地位得不到尊重,即使是深深依赖着机票代理的航空公司也从来就没把他们当回事,“黑心代理”“票贩子”成为了机票代理业的代名词。
————————————————
了解还算深入,呵呵。
游客
2008-03-21
是booking.com吧
游客
2008-03-20
这篇文章看不出是谁发的市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