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航班变动,来得有些突然。
黄小姐原本计划暑期带家人去日本,前一天还在精心规划大阪环球影城的行程,没想到第二天便收到南航取消航班的短信通知。
她试图在社交媒体上寻求解决方案,很快发现自己并非个案,南航赴日航班临时取消的话题早已在多个平台发酵。
航旅纵横数据显示,南航自7月28日起陆续暂停了上海浦东—大阪、深圳—大阪、广州—名古屋等多条热门中日航线的部分航班。
这不禁让人疑惑:恰逢暑期出境高峰,本应供不应求,航司为何反而主动削减运力?
但如果把将目光放宽至整个行业,会发现南航并非孤立。近期,春秋航空暂停了深圳—札幌航线,深圳航空也缩减了东京方向的班次。
中日航线的供需关系正经历新一轮的波动与重新平衡。
截至2025年7月,中国航司的国际航线运力同比增长13% ,其日本航线 增幅更是高达40% ,恢复速度居前,航班密度肉眼可见地上来了。
然而,南航并未能分得较大市场份额。
航班管家数据显示:截至7月7日,东航今年8月在中日航线市场的航班量占比最高,达19.6%,也就是说,每五班航班中,就有一班由东航执飞。相比之下,南航仅占9.9%,位列第四。
来源:航班管家
珠三角市场竞争激烈,票价差异尤为明显。
以8月3日为例,香港飞大阪单程票价低至556元左右,而广州、深圳出发航班价格普遍超过1000元。
图源:携程
与此同时,日本航空和全日空推出“买一赠一”促销活动,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
票价差距、转机灵活度和出入境便利性成为旅客选择航司甚至出发目的地的关键因素。
有旅客反映,乘坐南航大阪返程航班时,飞机上只有三十多名乘客。
面对持续上涨的油价和人力成本,南航不得不采取“动态调配”策略,聚焦收益管理:不是热度高就飞,而是利润够才飞。
也就是说,即便暑期旺季,只要利润不理想,航司也会果断撤退。
有一说一,南航对日本市场,似乎也有自己独特的策略。
在陆续调整上海/深圳/广州赴大阪航班的同时,他们又在近期新增了由非一线城市飞大阪的航班安排:
* 7月1日起,大连-大阪、沈阳-大阪航线,每日1班
* 9月1日起,还将新开航长春-大阪航线,每周3班
不过,其他航司对一线城市航点赴日的市场的实际情况并非一片冷清,却仍在加码。
据国航消息,自7月1日起 ,上海浦东至大阪航线新增每日一班,增班后每周往返航班达到42 班。
国航积极加密航班,而南航则选择缩减一线和战略下沉运力。
在激烈的竞争中,与其苦守低利润航线,不如将资源投入到收益更高的航段,比如暑期火爆的新疆、东北等国内目的地。
所以此次撤出热门航线,或许并非需求不足,而是因难以在激烈的价格竞争中保持优势。
目前,南航官方并未就此次航线调整发布统一公告。
在高频出行时代,航线“灵活调配”本无可厚非,但若缺乏清晰预期和配套安排,面对越来越“计划型”的旅客,信任和体验很容易被削弱,甚至反噬品牌口碑。
有旅客直言:“不是不能接受取消,而是通知得太晚,改签选项少,整个行程被打乱。”
也有网友吐槽:“自己名古屋的航班被取消,不得不掏钱多订一晚酒店”
所以,航司未来若想在“优化收益”与“维护体验”之间找到平衡,仅靠冷静算账远远不够,更需要考虑如何让乘客体面地撤离退出。
这或许是本轮暑期删航班潮变动,给整个行业最重要的提醒。
评论
未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