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Q4财报发布后,Airbnb CEO Brian Chesky 提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目标:
希望将Airbnb用户对APP的使用频率,从目前的“每年1-2次”提升至“每周1-2” 次。
这意味着Airbnb期望用户的使用频率提高超过50倍。
这样的变革如果成功,将彻底改变Airbnb的商业模式,使其不再仅是一个以旅游为核心的短租平台,而是一个高频次的本地生活平台。而本次发布让Airbnb单日股价上涨了14.5%。
这样的目标听起来雄心勃勃,但它真的可行吗(显然其他的OTA并不想设定这样的目标)?
Airbnb凭什么认为自己能够推动这种转变?它是否真的会开始走向“美团化”?要做到转变只能往本地生活走,别无他法吗?海择资本尝试解答这些疑惑。
01
很好也很平淡的
2024Q4财报
从财务数据来看,Airbnb在2024Q4表现亮眼:间夜量达1.11亿,同比增长 12%,为2024年单季度最佳。
单季净利润达4.6亿美元,盈利能力稳定,现金流充裕,并能够持续回购股票,提高股东价值。
特别不容易的是,Airbnb前有把旅游产品做到工业标准化销售的巨头Booking,后有砸巨额补贴仍能盈利的Expedia,看好的新兴市场已有Trip.com(携程)深入布局。
可以说Chesky凭着敏锐的战略嗅觉提前布局,在夹缝中求生存,同时维持住运营数据与盈利能力。
最好的例子是,早在2023年初,基于认定通膨将冲击购买能力的预期,Airbnb恢复提供单一房间的共享住宿,本质上这更像青年旅舍的共住通铺。
2024年下半年,Expedia旗下的Vrbo发现必须争取低单价客源,才开始推无前台公寓,但平均单价肯定仍比单一房间高。
现在,Chesky面临的核心问题在于用户结构与市场渗透率。
目前70%的订单客源来自美加英法澳五国,这些市场的渗透率已经很高,增长空间有限。
此外,Airbnb长期以来依赖品牌影响力,而非以效果广告获取客源,这意味着尽管其网站拥有大量独立访客与活跃用户,但其中相当一部分未转化为实际交易。
因此,Chesky的新策略——提高使用频率——可能是一种解决市场饱和问题的途径。
如果Airbnb能够从“低频”模式转向“高频”模式,或许能够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02
从“低频”到“高频”
的转型挑战
要实现使用频率的提升,Airbnb需要改变衡量自身成功的指标。
传统上,OTA 主要关注AU(活跃用户),但单一指标无法准确衡量每一用户的使用频率。
因此,若要真正反映这一转变,理论上以下指标会被关注:
ARPW(Average Reservations Per Week, 每周平均预订次数)——如果 Airbnb用户使用频率从”每年1-2次”提升到“每周1-2次”,增长52倍,理论上预订次数也会随之增长(虽然可能不到50倍)。
WAU/YAU(周活用户除以年活用户)——目前数据应该很小,若Airbnb达成目标,应该接近于1。
DAU/WAU(日活用户除以周活用户)——若用户平均每周使用2次,则 DAU/WAU约为0.3,其中积极的用户甚至可能每天都打开Airbnb,该数值将接近1。
这样的变革在OTA行业前所未见,且执行难度极高。
Chesky是真的要推动这样的转型,还是仅仅作为市场口号?海择资本认为,Chesky确实谈过一些口号,在IPO招股说明书谈到的房地产长租行业,迄今没有涉入;即便庞大的活动体验市场已经被Viator、Klook做得风风火火,Airbnb现在也只做高单价、低库存的一些难以量产化与复制的产品。
去年所宣传的特色体验“传奇(Icons)”,其实更像是更像是限定版住宿,库存量更稀缺,比如X-Mansion(X战警主题房)与Haunt the Bettlejuice house(鬼屋)。
但我们认为这次不一样。过去的口号是基于“战术”而生的产品,战术随时可能基于运营现况与假设修正;现在是“战略”上的需求,实务操作可能围绕战略修正战术,但是战略目的是不会改变的。
03
为什么是本地生活
而不是其他模式?
若Airbnb真的想要做到每周被使用1-2次,它需要找到一个足够高频的应用场景。然而,目前常见的策略都存在问题:
延伸短租产品品类(如小时房、工位租赁、年约长租…),虽然可能提升使用频率,仍不足以达到每周使用标准。
增加现有产品SKU数(如上架新房源、新体验,让用户习惯浏览新产品),但仍不足以达到每周使用标准,而且用户心智可能更容易倦怠。
加入类媒体功能(如拓展至社交、旅行规划、内容社群…),这种作法一般比较高频,但Airbnb过去多次尝试都未能成功,表明其基因不适合打造媒体社交平台。
相较之下,本地生活服务是最有可能支撑高频次需求的模式。
美团在中国的成功,证明餐饮、运动健身、休闲玩乐、超市百货、美发美甲等本地生活服务,能够培养用户的日常使用习惯。
目前基于大语言模型的行程规划,在搜寻本地语言信息时,常常顺手推送本地生活信息,进而推动各式产品需求。
Chesky也在近期强调,Airbnb的未来目标之一是提供“当地人在周末想做的独特的事(for local to want to do unique things)”,并计划每年都从旅行中最邻近的地区(start with the nearest adjacencies around travel)开始,推出1-2个10亿美元收入级别的新事业。
04
竞争环境带动
美加英法澳五国再渗透
与中国不同,美加英法澳五国并没有“美团级”的全品类本地生活平台,而是由不同领域的数十家企业分割市场,不完全的举例分别为:
Eventbrite、Adrenaline…(本地活动预订)
Deliveroo、Just Eat…(外卖)
Instacart、Uber Eats…(本地配送,但未涉足体验类产品)
我们认为,Airbnb未来最大的潜在对手可能是Uber,但Uber目前仍未形成完整的本地生活生态。
因此,Airbnb在这一市场仍然有机会建立一个更符合自身品牌定位的生态系,将“旅游+本地生活”整合。
05
Airbnb“美团化”的终极形态?
目前Airbnb的痛点是“需求低频”,用户一年只用1-2次,因为它围绕“异地住宿”和“旅游体验”展开。
但如果它提供本地服务,让用户无需离开城市也能使用Airbnb,频率自然会增加,这也是本地生活的核心价值,甚至还能与基于AI的旅行规画结合,形成更完整的服务闭环。
餐饮事业或许会成为Airbnb切入本地生活的关键。
这不意味它会雇用骑手、提供外卖服务,它可能更接近美团的“到店”服务,可能会与当地商家建立更深入的合作,比如推出限时优惠、建立点评体系、结合团购/支付/订位…等等,提升消费者的一站式体验。
经营本地生活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当五国客源习于在本地使用Airbnb的生活服务,到了其他旅游目的地后,一样会使用该目的地的本地生活产品。
Airbnb可以在巩固目的地的供应商资源后,反过来撬动五国之外的各国客源,在用户增长上事半功倍。
也许这会是5-10年的事,中国从千团大战到现在用了15年,美团甚至现在都还有具规模的新挑战者(京东),这是一个机会与挑战都长久存在的市场。
未来,Airbnb是否能成功实现“美团化”,关键在于它能否从供应链、支付体系以及商家合作开始,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本地生活生态系统。如果Airbnb能够有效运用AI更高ROI的完成目标,这场转型或许真的有可能成功。
评论
未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