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旅讯】“在座各位,认为区块链在旅游业有未来的,请举手。”
在5月16日ITB China的“科技创新如何影响旅游产品的分销和购买方式”座谈环节中,当主持人、环球旅讯首席商务官王京突然让世茂喜达酒店集团销售运营与收益管理总监白学哲、Kiwi.com中国区总经理石景奎、锦江WeHotel渠道与国际业务高级总监梁晓云、好巧首席执行官于章涛做出选择时,大家突然面面相觑,陷入犹豫。
其实不仅是在座的嘉宾,也不仅限于区块链一种科技,旅游作为一个传统的服务行业,许多行业人士、投资人士在面对“哪些旅游科技有未来”时,许多时候也不容易做出判断。
犹豫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基本离不开落地难的问题。曾经火热的领域比如人工智能、人脸识别、VR/AR、酒店机器人等,在提出美好想象之后,商业落地却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最后多数只能选择退出或转型。
“创新本身就是一个艰难而曲折的事情,一万个科技创业公司里有一个能活到今天就已经了不起了。无论现在做得怎么样,我觉得还是可以再等等看,给他们多一些宽容。”石景奎对此更倡导一种鼓励的心态。
简单“搬砖”的工作,生存空间只会越来越小
人们对科技创新的渴望通常来自于自身的进步赶不上行业的瞬息万变,旅游业也是一样。
在运营管理好巧6年的时间里,于章涛亲眼目睹了中国的旅游市场的变化。例如,中国出境游目的地越来越分散,从全球一、两千的目的地迅速攀升至目前的七、八千个目的地,同时小团游、自由行的客人更多,需求也越来越分散。
石景奎、梁晓云的观察恰好与于章涛一致。两位嘉宾认为这带来了一个棘手的后果,即信息、产品和服务要跟上人们需求的困难程度迅速提升。即便背靠锦江集团,锦江WeHotel还同时需要以合作和并购的方式为中国消费者带来更多品牌,不断提升用户体验。
“中国人喜新厌旧的速度太快了。”梁晓云用一句精辟的话做了概括。
不仅如此,消费者的购买模式也今时不同往日。白学哲看到,酒店的客群中,千禧一代的比例正在上升,而这一代人在消费时不仅考虑价格,还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渴望与众不同的体验。“但即使特征已经如此明显了,酒店呈现在消费者面前的依然是酒店的价格、房间大小,这对于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心理落差。”
变化还不单单停留在用户特征和需求层面,供应链环节也不一样了。于章涛称,原来供应链大概就是地接社、批发商、旅行社等,OTA兴起后,整个供应链之间的上下游分工更加模糊、互相渗透,“大家或许都还比较迷茫,只能不断寻找自己新的定位。”
但如果说供应链的哪个环节会面临最大的危机,于章涛觉得是代理商和中间商。“代理商、中间商以前只是做着简单的搬砖工作,促进商品得流通然后从中赚取差价。随着科技创新可能会打通整个中间环节,这个价值就所剩无几了。”
OTA的兴起随之引发了流量争夺战。于章涛拿好巧服务的旅行社举例,过去流量基本上来自门店,如今尤其是小的旅行社,对OTA、微信等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从OTA上的获客比例逐年提升。对于酒店来说,白学哲表示OTA虽然带来了流量和收入,但同时酒店也要承担巨大的分销成本压力。
白学哲笑称,这可能就是所谓的“痛并快乐着”。
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的未来在哪?
AI能更高效、智能地提供信息和服务,这是很多人对这项技术的认识。在应用场景层面,于章涛对于AI+酒店已经有所构想,例如在了解用户画像之后,对用户进行智能推荐,或者在客户遭遇到店无房时,启动应急的反应机制找到替代的酒店,减少客服的沟通环节。
实际上,锦江WeHotel已经有了一些AI上的初步应用,包括在内部运营上进行了一些算法、AI的尝试。不过在预订到离店的整个过程当中,预订前到入住的阶段还无法覆盖,但梁晓云却认为这恰恰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的缺失导致整个商业闭环依然扣不上。
“比如他是在哪个场景、什么时间段订的酒店,这对我们的营销来说至关重要,其他的部分酒店集团也都在做这个事情。但这样的应用不一定适合用中国的市场和品牌,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只不过是背靠大集团,有这样的数据和技术可以试一试,但最后能利用在哪一块,我个人还不能确定。”
话锋一转,主持人王京将AI换成了区块链,并让认为区块链技术在酒店行业有未来的嘉宾举手。王京半开玩笑地说:“我看上一年来参们展会的区块链公司,今年都没有再来了。”
只有于章涛和石景奎举起了手。
于章涛认为,旅游行业的特点之一是标准化程度不高,比如在入住酒店前看的页面,可能会和实际入住完全不一样;第二是量化的难度很大,如果想对评分机制量化分析,最后也会发现这其中可能也会掺杂着假评论。
“区块链的特点是透明、公开、安全,与旅游业结合,起码可以建立一个标准,让老实人赚老实钱,不让投机者赚投机钱。打破中间商代理商一直在利用的信息不对称,让流通更加透明顺畅。”但于章涛话语刚落,又笑着说,“当然,理想很丰满,现实总是很残酷的。”
石景奎之所以举手,更多是出于宽容和鼓励。“很多人说互联网、旅游的瓶颈来临,流量都集中在几个大平台,但大家如果仔细想想,这其实就是人和人之间的信任不足,需要平台来背书,可能区块链是一个让大家有机会实现从分到合、从合到分的技术,我希望这个技术有能力去打破现在这个行业的现状,进行重塑。”
科技创新的尴尬境地以及未来的可能方向
智能科技的风一直在刮,但最近几年陆续刮的风都没有真正形成气候。但为什么没能形成气候?于章涛认为这其中运气和判断力占了很大的成分。
“用一句放诸四海皆准的话来说,满足市场和用户需求的创新肯定有价值,也肯定能成功。问题是我们在预判的时候,到底什么是市场需求和用户需求,这个价值有多大,这点非常考验人的判断力。如果碰巧你踩对了点,那恭喜你,可能会成功,如果踩错了,那就失败了。”
例如,如果给于章涛判断,他认为一个有价值的点在于让上下游更好地进行匹配。不过于章涛也承认,由于下游各种用户需求并不统一,上游供应商的服务也不一样,中间还有代理商,这个突破难度并不小。
而显然,对白学哲来说,现在的科技创新并没有踩对点。“我出差非常频繁,但也好像从来没有见到一段差旅途中连续性地出现过人工智能等旅游科技。目前科技创新可能对酒店的社交需求有帮助,但是依然很有限,至少在利润上没能带来太多的撬动。”
上面所说的都是第三者的角度,那当自己成为当局者,又会有怎么样的选择呢?王京提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如果在旅游科技领域再做一次创业,你会选择做些什么?
梁晓云考虑的因素在于国家政策是否支持,以及上升空间是否足够。“例如出入境游,国家政策鼓励,空间比较大,加上出入境游中例如支付、打车、语言等基础痛点都还没有效解决,如果是我可能会选择在这上面做文章。”
于章涛选择贴近大公司的需求,比如OTA、大酒店集团、微信、抖音等。“而且我做的是酒店行业的事情,所以可能会更靠近锦江等大酒店集团。不过我们可能会选择一个小生态,专注于在一个领域把产品的边界缩小,把市场的边界做大。”
另一边,如果当创业机会来到石景奎的门前,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出行方向。“在接触欧美文化的时候,我发现欧美人的边界往往没有中国人宽广,但却更有深度。我觉得中国的创新企业在考虑创新时,也应该扎根到某一个领域,埋头做下去。”
评论
未登录
游客
2019-05-17
旅行区块链,应该关注一下Tripio 这家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