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航空业内有很多声音,都在力推一种观点,“机票分销模式在衰退,直销才是王道。”对于这种观点,笔者并不赞同。对待这个问题,绝对的对立无疑是错误的。
让我们先来看两个例子。第一个关于Dell,几年前,戴尔产品是全直销的最典型代表,当时要买戴尔产品,只能去官网;而现在,戴尔已经采用直销与渠道的综合模式。第二个例子关于联想,最开始的时候,联想产品全部都由代理商渠道进行销售,是纯分销的代表;而后来,它也开始拓展直销领域,现在也变成了渠道+直销的综合模式。
两个IT业界的例子很能说明问题,在产品销售的过程中,多元化的销售模式可能是最理想的状态,几乎大部分商品的销售都存在直销和分销的模式。在分析这两种模式的各自价值与关系之前,我想,我们首先应该明确所有营销方式的终极目的——以最低的成本,卖出最多的产品。对于航空公司来说,它们所销售的是机票这种特殊的商品,终极目的还是一样。
在过去,国内航空公司的直销渠道并不成熟,基本上是大大小小的分销商们帮助航空公司把机票卖到旅客手中,买机票只能找代理——这是这个行业发展初期的客观状态。而到了近十年,随着电子客票的蓬勃兴起,纸质机票被一步一步淘汰出历史舞台,各大航空公司开始搭建自己的电子化直销平台。不通过代理,自己也能卖票;不用再给代理商付佣金,这样的直销模式显然让各大航空公司都尝到了甜头,于是,大家都开始着重发展自己的直销体系,机票直销在总销售额中所占据的比例逐步升高,因此,也就有了现在“分销无用论”的声音。
的确,与传统商品的直销概念有些许不同,机票直销更是网络化、电子化的产物,代表了一种先进的技术与发展方向。以全球视野来看,发达国家运营良好的航空公司直销份额都达到了30%以上,英航、汉莎、法航等知名外航的直销份额达到了50%,美国部分航空公司的直销比例有60%,基本上能与代理商分庭抗礼。而在中国,直销渠道却远远敌不过代理商,平均依然只有10%多一些。
这个提高最终会达到多少?需要花多长时间?笔者认为这将是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过程。如果国内航空公司把直销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不计代价,全力推进,可能很快就会达到一个很高的比例,例如之前国内电子客票的推广,自2008年起只花了1年多就差不多全面取代纸质机票。即使是比中国先推行电子客票的美国,目前电子客票覆盖范围也没有达到100%。但是笔者认为,这种方式并不适用在中国航空公司的直销发展上,循序渐进才是更适合国内航空公司的直销发展模式,而且,这种提高不是无止境,它最终会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与分销达成一个相互妥协且相互支撑的状态。具体这个平衡的数字会是多少,关键在于中国各个航空公司的直销基础建设和其目前的成本结构。
对于发展直销,国内航空公司都面临着几个重要的共同问题尚未解决。随着直销比例的提高,这些问题甚至会更加尖锐。
第一个问题,人群的覆盖。成熟专业的机票分销商,通常都会拥有自己庞大的客户群,它们有更丰富灵活的方式去接触到更多有旅行需求的人群;对于航空公司来说,单凭自己的力量,它无法将自己的网络与直销网点做到无缝覆盖,直销比例升高,要覆盖新的人群变得更难,越需要更高的时间与经济成本。总之,借助分销,航空公司可以更快速、更大范围地覆盖客户群,尤其是新市场、新航线的开拓。
第二个问题,成熟专业的分销商所提供给消费者、航空公司的增值服务。一张机票的售出,包含着前前后后诸多个服务环节,还会引出保险、机场接送、酒店预订、旅行产品等多个相关服务内容,显然,这些都不是航空公司本身的强项,但是,这些却都是OTA们的重点服务领域,分销商们本身所具备的多重角色特征注定了它们可以帮助航空公司做更多的事情。
第三个问题,最关键的还是成本。目前大多数国内航空公司的直销手段单一,大部分就是票价扣减佣金后再销售给消费者,而真正要做好直销,基础前提是要搭建起一个专业系统的电子化直销平台和运营保障体系,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即便是抛开这些前期投入不谈,在后期,航空公司的日常经济账也并不难算:在搜索引擎、垂直搜索上进行推广,需要按照点击支付广告费,以现在的市场行情,平均每次点击需要支付的广告费为1元左右;这些点击当然不会都转化成实际预订,转化率通常在5%左右,这样,平摊到每一张票上的推广成本即为20元;通过信用卡支付,费用平均每张票不会低于5元;再加上航空公司直销价格本身就低于分销价格——这样简单核算起来,看得见的成本已经不低于给代理渠道的平均佣金;如果再加上人员成本、行程单配送、售后服务以及服务器、呼叫中心等基础设施折旧的成本,尤其是现在CPI高企,人员成本日益增高——分销渠道已经为航空公司节省了大量的费用。
所以,笔者认为国内航空公司应利用直销优势优化自身成本结构,然后再图直销的进一步发展。
商业社会没有永远的伙伴也没有永远的敌人,硬道理在于将座位卖出,而不是拘泥于从哪里卖出,航空公司显然都深谙其中道理。直销看起来很美,但是现实它却是一束带刺的玫瑰,所以,他们依然愿意将一定佣金返回给分销商,而借助分销商更广大的用户基础、更专业的增值服务、更丰富的营销资源来获得更多的收益。他们一方面保持好丰富的传统分销渠道,继续与各大分销商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也在积极拓展自身的直销领域,这种发展顺理成章且两者相辅相成。
而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完全直销也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只有多元化的销售市场才能带来更多的出行便利,与之而来产生更个性化的出行需求。对于分销商们,要想留住并且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当务之急所要做的,应该是继续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与产品,这样才能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市场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评论
未登录
游客
2011-09-20
很有道理,也很符合实际情况。刚刚富裕起来的中国老百姓,能享受飞机运输服务的潜力很大,据说有1亿人之多,但能够或者愿意网上购买的人并不是很多。主要原因是,很多对初进入航空运输的旅客,有很多需要当面问询的东西,也就是需要“个性化服务”的比例很高。这种现象其实机场旅客闹事就能清楚地看出来。旅客闹事不是他们对航空公司不满,也不是耽误了他们的生意,而是他们头脑中对航空运输概念太少,他们所有的航空知识都是来自火车和公共汽车的经验,所以,他们会感到很不满意,甚至是气愤。如果又有航空公司赔款,那么,实际上这就是火上浇油。这就是中国目前的航空运输的国情。
其实,旁观者清,大概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国外早对这种中国国情现象有了评论:由于有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水平已经远远地落在了后面。
游客
2011-09-19
拜读,很有启发性的好文章。可惜我们讲的中国特色,绝大多数情况下是非理性的特色,是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特色,而非企业利益最大化。各航空公司的信息师们都把追赶美国AA60%的直销比例步伐当作显示出自己的才能的跳板。
游客
2011-09-20
直销是良药还是毒药?我同意作者的意见,主要靠航空公司本身的成本结构,目前国内航空公司的成本结构来看急速扩大直销先是猛药,如果没有跟进优化成本结构,还是盲目做直销就会慢慢变成毒药;
游客
2011-09-20
在估算分销成本的时候,楼主做了概念偷换。分销成本不全是“给代理渠道的平均佣金”,主要是因为GDS收费过高。美国航空AA之所以在直销达到50%以上后,继续推动直连,就是因为传统的分销渠道(GDS)成本太高,直连可以把GDS作为多种渠道之一,能够有效挤压传统分销渠道的成本。航空公司都知道完全依赖一种销售渠道风险过高,必然努力扩展成为多种渠道,不会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因为上游的最终目的是多快好省的销售产品,所以只要能快速、低成本的完成销售,就不会被放弃。个人以为,代理人在目前的形式之下,可以转型做服务集成,提高组合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完全有可能从旅游产品分销中再分一杯羹,而且可能更大。
1.关于GDS费用
中国本土的GDS,对国内航空公司的收费大概是每张票1美金(不含离港)。与国外的GDS相比,费用低的多。国外GDS平均在4-5个美金。查了下,国外的比价搜索,如KAYAK,1000次点击的收费大概今年涨到200美金,即每次点击链接0.2美金,按照5%的物化率来计算,通过搜索链接销售的每张客票,大概要付给搜索链接4个美金,与付给GDS的成本大体相同。这是渠道的对比,毕竟航空公司的直销网站由于消费习惯及比价的关系,不是每个消费者都去直接访问的。试图脱离第三方渠道(搜索引擎)搞直销基本是死路一条,当然廉价低成本航空除外。
二是关于付给代理人的佣金的费用。这个估计除了航空公司的收益部门,其他人确实没有一个明确的数据来对比优劣。但我们大致可以做一个估算,按照一张国内客票1000元,3 X(X平均=2,各平台代理与航空公司的议价能力的平均)个点的佣金来算,一张票大概付给代理人50元。航空公司的直销网站,为了吸引客源,也会把这部分佣金折扣返回给旅客的。具体哪个更高,我也就不妄加比较了。当然按照目前代理人的普遍生存状态,他们拿到的佣金绝不止5个点那么简单,净价结算外的盈利空间要远比返点大的多。
三、航空公司大力发展直销的目的,除了降低自身经营成本外,更重要的是为了掌控旅客信息,细分市场和渠道。所以根本上还是渠道掌控之争。谁也不愿意自己的产品受制于人。但是从零售业态来看,分销渠道最终还是要占据上风,国美、大中等就是很好的例子,当然此消彼长的过程将会不断出现,最后达到一个稳定比例的动态平衡。以中国市场看,斗胆妄估大概是在直销比例达到30%左右达到平衡。
游客
2011-09-20
环境改变模式。3G的推广必然推翻现有模式,分销必然消亡
游客
2011-09-20
这个问题在航空公司内部都会存在分歧,特别在国有企业的确是政绩工程居多。
游客
2011-09-19
这个问题航空公司应该深有体会,直销的成本和分销的成本两相比较即可,也许很得如 谁以前说的 直销很美丽,但是否现实,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