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旅游乃经济命脉
吕博士自1980年在香港开设他的第一家酒店,率先引入外国连锁式酒店品牌作管理,其后又在美国西岸投资了超过20间酒店。近年,他经营的嘉华集团不仅把旗下的酒店业务扩展到澳门,其酒店及服务式公寓版图亦即将于上海及广州实现。这位酒店业先驱,一直关注中国酒店业的发展,他说:「我们发展酒店业,将来对中国大陆也好,香港也好,是一个很有效的促进经济的方式。」
庞大市场有利本地品牌发展
纵然全球旅游市场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小,吕博士对中国酒店与旅游业的未来仍充满信心:「随着中国经济在全球体系的重要性日益提高,酒店及旅游业将担当一个更关键的角色,对中国的新一代而言,旅游甚至逐渐变成生活的一部分。」他认为,中国商旅人数众多,这一庞大的市场将会是中国本土酒店与旅游发展的主要动力,并为中国酒店品牌的本地化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空间。
营造「家外有家」的感觉
谈到早期国内经营的酒店,吕博士坦言对法规、土地管理制度的看法存在差异,服务概念与国际标准亦有一段距离:「早期的酒店属于客栈式,即是住一个晚上就走,对于Check in、卫生等服务细节要求并不严格。反观外国,酒店规格在70-80年前已有了一定的标准。」如何才称得上符合客人的需要,吕博士认为是让客人感到在酒店要像在家里一样,在酒店中做事如同在办公室一样。这个「家外有家」的概念,成为他经营的20多家酒店的重要理念,务求令顾客宾至如归。
硬件设计主宰服务优劣
作为香港第一代的连锁式酒店经营者,吕博士对于酒店硬件与软件的配合自有其独到的见解:「硬件的设计往往对服务水平有决定性影响,每一项设施的位置、功能、面积、数量等都直接影响客人的观感。一间酒店的装潢即使有如皇宫一般金碧辉煌也是不足够的,要是设施不能配合客人的习惯和需要,便难以称得上是贴心的服务。」因此,吕博士旗下的酒店集团,在项目的设计规划阶段已参与其中,务求能贯彻对服务水平的掌握。
政府、业界、学界共同推动品牌意识
今天,他极希望能推动中国酒店业的「品牌」意识,他说:「我们要在中国搞品牌,是为了在整体上让国家意识到怎么样去搞酒店,怎么样去配合科技与金融方面的条件,让大家接受『品牌』这个意念。品牌,要有服务规格,有服务精神,有服务水平。」对吕博士而言,要做一个品牌,最基本是要对它有信心和兴趣。而酒店管理,要慢慢追上外国人,是要用大家共同的思想将意念联系起来。他亦乐于把自己吸收到的外国经验、管理精神、标准以及技术慢慢引进内地。
当然,软件的配合乃当前的重要课题,也是吕博士一直大力支持的范畴。「中国酒店品牌建设国际论坛」在他的资助下促成,今年已踏入第三届,由香港理工大学与江苏省旅游局合办,也是首次有政府机关参与主办,可谓一项突破。能亲身为这个非常宝贵的论坛揭开序幕,吕博士深表荣幸,他促请政府、酒店业和学术界继续密切交流,为中国酒店品牌的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评论
未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