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司守不住的机场休息室,被酒店集团盯上了

罗銮銮 环球旅讯 罗銮銮 2025-11-08 11:00:00

出行空间的新博弈

对经常飞行的旅客来说,在漫长的候机时间若能有个“回血”的地方,体验感往往能大幅提升。

可如今,有些航司自营的休息室却似乎“撑不动”了。

今年年初,Mia在社交媒体分享了她在昆明航空(下称”昆航“)休息室的经历:到门口后工作人员姗姗来迟,钥匙还掉进墙缝里,一通电话求援耽误了半小时。

后来她才得知,昆航的两个自营休息室,已经关掉了一个。

一时间,评论区成为了“航司休息室”的批斗大会:

“昆航商务舱去北京,休息室东西难吃得要命,最后还是去楼下便利店买关东煮。”

“那么丑的门头,像村里小卖部一样”

“去过一次,内容很少,比国航自营的差太多”

事实上,昆航的困境并非“客流不足”导致。无论是其航线网络,还是昆明长水国际机场的整体体量,都不算“小”。

昆航当前执飞航线51条,一周内执行航班841班次,平均日出港约50班。

而昆明长水国际机场三季度旅客吞吐量同比增长5.3%,在全国仍属前列。

换句话说,这不是一个“没客流”的机场,也不是一家“没航线”的航司。可即便如此,昆航自营休息室依旧冷清,甚至被传“或将关闭”。

要理解这一现象,得从母公司深圳航空(下称”深航“)的经营现实谈起。

深航是国航旗下最大的子公司,如果按机队规模计,也是国内第五大航空公司,机队总数204架,其中包括昆航的32架。

2025年上半年,深航营业收入164.02亿元,净亏损8.33亿元,虽略有收窄,但依旧亏损。截至2025年上半年底,深圳航空总资产671.76亿元,总负债高达813.85亿元。

在亏损与负债之下,深航正推进160亿元增资计划,以稳定现金流、缓解压力。当有限资源优先投向主业和航线扩张时,自营休息室等非核心业务,往往是最先被削减的部分。

据业内公众号“登上飞机ING”介绍,国航系在昆明更倾向签约机场公共休息室,而非昆航自营厅;加上地服多由机场代理执行,值机柜台通常推荐旅客前往机场厅,昆航自营厅的客流被进一步稀释。

此外,昆航休息室仅对金卡旅客开放,部分折扣商务舱也无使用资格,实际进厅人数被大幅压缩。

看似“客流充足”的航司,却因为体系割裂和服务导向,最终让自营休息室陷入冷清。

而在供给端收缩的同时,需求端却在泛化。

过去两年,国航等航司休息室频频出现“扫货式使用”场景:

有人将饮料零食打包带走,甚至把休息室当作“免费超市”;闲鱼上的休息室券、积分兑换项目,也让“贵宾休息厅”变得触手可及。

在这样的心态下,航司既要维持标准,又要应对使用量激增与秩序失衡,成本自然被进一步推高。

而就在航司缩减休息室投入时,酒店集团却可能在悄悄入场。

近日,万豪国际集团首席执行官Anthony Capuano在接受Skift采访时透露,公司曾讨论开设机场休息室的可能性,方式或为独立运营,也可能与信用卡合作方共建。

万豪长期与美国运通和摩根大通合作发行高端联名卡,而这两家银行早已在北美与亚洲运营自有休息室网络。

若万豪选择与其信用卡合作方共建或共管机场休息室,将形成一条“酒店-信用卡-航空出行场景打通”的新型收益链。

当然,这一设想仍处早期探索。选址难、收益模型不明、与伙伴分工模糊,都是现实挑战。

但可以确定的是,酒店未来不再满足于“地面住宿”服务业务,而是希望占领“地面到空中”的过渡场景。

当航司把资源集中在机队与航线扩张,休息室这个原本承载品牌温度的空间,正在被边缘化。而在这片真空地带,酒店、信用卡、乃至互联网出行平台,正悄悄填补空位。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休息室的故事,其实也是出行产业的缩影——航司在收缩,酒店在外延。

下一次候机时,你或许会发现,给你端咖啡的,不再是航空公司,而是酒店集团。

罗銮銮
罗銮銮
个人主页

使用微信扫一扫

已发表文章 129 篇

环球旅讯

© 以商业目的使用环球旅讯拥有版权的内容,请遵循环球旅讯 版权声明 获得授权。非商业目的使用,请遵循 CC BY-NC 4.0

评论

未登录

去登录
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环球旅讯』公众号

获得最新行业资讯

X

请确认需要提交的个人资料

咨询类型:
描述:
X

联系方式

分享
微信
微博
QQ
收藏
评论
点赞
顶部
微信扫码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码参与话题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