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商旅市场正站在变革的十字路口,境内外业务分化、行业利润收缩、系统建设滞后,向从业者提出了新的发展命题。
TMC也面临独特的挑战:近半数企业交易额上涨的同时,却有四成感知市场恶化,利润持续变薄,不收服务费或将难以维系。
在此背景下,9月11日下午,在2025环球旅讯峰会【商旅数字化峰会】论坛上,广州旅讯商旅服务有限公司合伙人象姐,从境内外差旅市场的整体环境,到国内差旅的具体现状,为大家带来《2025 Q3 中国商旅市场趋势洞察报告》解读,分享2025年中国商旅市场的趋势与机遇,为行业破局提供方向。
广州旅讯商旅服务有限公司合伙人象姐
此份报告由环球旅讯携手AI驱动的全球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平台PhotonPay光子易及专业洞察机构数字100,基于全国商务旅行者、TMC及企业差旅经理的深度调研数据联合发布。
以下为演讲实录,内容有删减:
大家好!我是象姐。
首先,从活跃度来讲,企业差旅需求整体呈稳健增长的趋势,但境内与境外在增长节奏、核心特征上差异显著,这背后是企业战略、成本、地理环境等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
具体来看,境外差旅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区域高度集中”与“拓展难度大”并存。调研显示:
中国企业的海外业务主要集中在中国港澳台、日韩及东南亚地区三大核心目的地。其中,“亚洲化”倾向特别明显。国央国企、民营企业在中国港澳台差旅占比分别达42%、44.46%,员工超10万的大型企业占比更是达到73%。
这是企业综合权衡的结果:这些地区与内地地理临近,签证、时间、交通成本低;中国港澳台与内地文化、语言相通;大量企业在港股上市,经济关联紧密。而新加坡作为独立目的地也表现突出,占比24.23%,显示出其作为区域商业枢纽的重要地位。
外资和中外合资企业的差旅则更倾向往来日韩、东南亚及新加坡,这既贴合其全球化的布局,也受自身行业特征影响,因此同样呈现出鲜明的区域性特点。
比如,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在东南亚建厂布局,差旅集中于此;信息通信、金融业就更多往返新加坡和欧美;医疗保健业则在中东差旅占比突出。
其次,从企业架构与出境差旅活跃度的关联来看,受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影响,企业对出境差旅普遍持保留、谨慎态度,仅实力雄厚的企业有能力布局更广阔的海外市场。
调研数据显示,44.6%的受访企业在海外设有分公司;另有23.39%的企业虽无海外分公司,但通过搭建本地团队实现本地化运营,从而降低了出境差旅频次。
需要明确的是,境外差旅不等于企业出海。不少TMC因看好海外业务的毛利,急于布局出海服务,却忽视了出海门槛:
企业出海涉及海外建厂、本地团队搭建、外籍员工入境等,需应对海外劳工权益、数据安全等合规问题。
外籍员工使用差旅系统需支持多语种、适配不同支付习惯,还需完善应急保障。
国内企业在海外缺乏品牌光环,酒店协议谈判难度大增,且面临货币兑换、支付结算难题。
一个客观现实是,现在境外差旅相关的体系化建设滞后,系统支撑薄弱,多数问题依赖人工,企业搭建适配系统成本高昂。所以,能陪伴企业出海的TMC,必须具备全链条服务能力,而非单纯票务代理。
与境外谨慎拓展不同,境内差旅的业务增长非常明显。从差旅经理侧,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个增加的差旅量占到了42.31%。
不过,在业务增长的同时,境内差旅也需应对成本波动与政策适配带来的挑战。
例如,今年高铁成本上调,这一变化直接冲击了部分企业此前“800-1000公里内必须选择高铁”的差旅政策。若继续执行该政策,不仅违背初衷,还可能牺牲业务效率。
因此,建议企业借助差旅工具进行动态优化。目前很多差旅系统都支持同一页面可展示同一时间高铁、飞机等交通工具的价格与时效,帮助企业直观对比、灵活选择,从而在成本控制与业务效率之间找到最优解。
从TMC侧来讲,这个分析就更有意思了。表面看,有近一半TMC指出他们Q3的交易额总量对比去年同期是上涨的,但也有近4成反馈市场恶化的比例较高。
这可能表明:市场正呈现出“增长与压力并存”的新态势。
一方面是可能源于行业竞争加剧带来的内卷效应,被迫以价换量。另一方面大量的现有客户被蚕食、被竞争,加上将来数电票真正上线,差旅行业,尤其是国内差旅的利润会越来越薄。
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如果再不收服务费,大量TMC很可能就没办法生存和发展。
国际机票虽未纳入改革,但这场变革是大势所趋,早晚也会被数电票覆盖,不收服务费同样会陷入盈利焦虑。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侧已经能够明显看到供需双方对于成本的挤压白热化阶段。其中,包括在减员在内,几乎所有企业都在谈降本增效,TMC也在努力压缩自己的成本。
但只算投入、不算产出,显然违背差旅管理的价值逻辑。就像我们的投资一样,核心价值是支撑业务增长。例如,我今年投了八十万,应该去想明年怎么赚得更多,而不是去想明年能不能投六十万。
那如何理关联差旅的投入与产出呢?
之前,我也跟一些企业了解过情况,发现他们的费用结构失衡。如某食品零售企业年差旅费数亿元,企业却未测算过相应的出差频次和天数,是否带来相应的业务增长,这显然不合理。
只有把差旅的行为数据与企业的业务数据进行匹配,让差旅数据不再是一座“孤岛”,才能通过差旅行为反向分析差旅的投入与业务产出。
面对这些困局,TMC与企业需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变革,除了在管理、价值认知上突破,AI技术也是一个突破点。
如大家所见,当前差旅行业的AI应用,主要聚焦于企业关注的合规、效率和成本三个方面,具体表现为:AI功能的部署集中在行程管理与风险预警等基础场景。
其中,行程动态提醒(47.44%)、异常行程预警(42.31%)和智能比价预订(41.03%)成为应用最广泛的三项功能。
这里面还包括酒店价格异常提醒。它表面看是在监控酒店的价格,实则能通过价格异常数据反向追溯员工订房行为,实现对差旅预订合规性的动态把控,以及对违规预订行为发出预警。
值得注意的是,大家往往容易忽略一点:企业原先已经有了在运行的差旅系统与费控系统,不可能因为我要加入一个AI,就把整个系统换掉。
相反,我听到很多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诉求,希望能有一个外接的AI模块,能够直接挂在现有的系统上。
例如,很多企业是多供应商并存,我只需外挂它的一个AI模块,就在一个智能体里面,帮助我完成企业的数据本地化部署。然后我可以通过这个部署,做出差旅的采购决策、战略分析与费用核算。
这样的话,既能节省大量人力,又能利用整个数据,通过AI算法生成出来一个对于企业差旅管理真正有用的AI智能体,而不是一个缥缈在天上的概念性产品。
最后,我们还发现,差旅管理人对员工的出差旅的关注度,明显和前些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前些年很多企业将差旅当成员工福利,舍得多掏钱满足高规格住宿;但近两年来,企业差旅管理更趋理性,对员工的差旅服务也定位为必需的保障性服务,而非无底线投入、失去管理意义的福利。
机遇与挑战并存。各位朋友,2025年,中国商旅市场正处变革关键节点。TMC面临盈利压力与转型需求,企业差旅管理也遇到成本波动、系统适配等难题。
在这样的市场条件下,我们唯有跳出传统思维、主动应变,才能把握新机遇,推动商旅行业继续前进与发展,谢谢!
扫码即可下载
完整版报告
评论
未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