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巴团”散场后,新西兰包车老板从0干到近亿

胡彪 环球旅讯 胡彪 2025-01-15 13:45:38 English

包车成本要做到极致

01

“目前,新西兰车队的一百多台车,春节期间已经全部订满,再多游客,我们也接不动了。”

地处南半球,新西兰和中国的季节相反,此时国内的冬季,正是新西兰的夏季,也是新西兰的旅游旺季。

独一档的自然风光,叠加春节小长假,让新西兰成了春节期间,国内游客反季出游的热门目的地。

对于不差钱的国内高净值游客,2月份的新西兰,无疑是人间天堂。

但对于在新西兰经营包车生意近十年的华人老板A总,春节期间井喷的国内游客,他早已习以为常。

过去十年间,A总亲历了国内游客出行方式的变迁,也伴随司导平台的兴起,吃到了海外租车市场的第一波红利。

据A总观察,十年之前,国内出境游客基本还是拼团,以散拼为主,不论年龄、性别,大家都挤在一个大巴里面。

但是从2015年开始,像皇包车这样的司导平台出来之后,其实市场就开始非常快地在向小团过渡了。

中国的高净值客人跟喜欢自驾的老外不同,他们喜欢坐保姆车,像阿尔法、12座的海狮、12座奔驰等等,再配一个华人司导,这种由当地向导帮你开车、带你玩的模式,在19年疫情之前就已经很受欢迎。

说白了,现在的游客尤其是年轻人,已经不愿意再跟陌生人挤一个车。

于是,私人小团开始逐渐成为主流,体现在出行方式上,是近几年租车市场的异常火爆。

飞猪《2024租车自驾游报告》显示,2024年国内租车订单量同比去年增长约80%,海外租车订单量同比增长超7倍。

“过去很多传统地接喜欢做大团,但这几年会发现大团生意越来越难做,倒不是说游客少了,而是独立出游的人多了。”

事实上,旅游出行正在“变小”这件事,掌握用户数据的OTA平台,感知更加敏锐。

比如携程前段时间,就对旅游频道进行了改版,把包括私家团、定制游、自由行产品,重新整合成了一个“独立出行”板块,就是迎合越来越小型化、个性化的出行方式。

A总的包车生意,也正是在“大巴团”谢幕,私人小团兴起这样的大背景下崛起。

他告诉我,仅租车业务,2月的旺季公司就要做2000多万营收,全年营收超过6500万。

我粗略算一下,A总新西兰车队一百多辆车,光2月份平均每辆车的产值就能做到近20万。

02

说来有趣,A总的包车生意,在2016年刚起步的时候也很小,小到只有一台车,一个司导(司机兼向导),就是他自己。

“2010年我就去了新西兰,一开始我并不是做租车生意,16年的时候,一次机缘巧合,朋友叫我去帮他带皇包车的团,当时也正好也想出去玩,就顺便帮忙带了。”

“因为对新西兰当地很熟,跟顾客聊的很愉快,服务也很到位,后面皇包车就一直给我塞订单,我们自己就开始慢慢投资买车,做了一部分皇包车的供应商。”

久而久之,车队有了一定规模之后,国内外很多做新西兰专线的旅行社也找了过来,包括做澳大利亚专线的人,以至于后来A总也将包车业务陆续拓展到了澳大利亚和日本。

再后来,经历了三年的黑天鹅事件后,司导平台资金链出了问题,再加上大平台入局,A总逐步将业务重心转移到了OTA,转型成了平台自营的供应商。

作为资源方,除了做平台自营的客源之外,经过这些年的积累,A总手里的旅行社客户也攒了将近上百家,比以前翻了一倍,但他却明显地察觉到旅行社的生意在走下坡路。

“我感觉旅行社的日子也不好过,以前我们的旅行社客户可能只有个四五十家,平均每家旅行社有个四五单,但现在我很多客户,一年才给我来三四单。”

“这几年倒闭的地接社非常多,好多原来专门纯做地接的,找了几个人,弄个电话线,就开始在当地接团,但基本都做不长久,因为很多组团社会直接绕过地接,找到像我们这样的资源方。”

正应了那句,流水的旅行社,铁打的车队。

说白了,过去依靠信息差来赚取利润的模式,在旅游行业已基本走到尽头。

尤其是小红书这样的社交媒体出来之后,信息差基本被抹平,现在很多资源方和个人司导也学会了在社交媒体上引流。

“有些旅行社,在淡季甚至会跳过公司,直接跟我们的司导联系,其实等于是变相撬资源。”

在A总看来,以前“组团——地接——车队”这条传统的包车生意链路,正在逐渐朝着“OTA平台——车队”,甚至是“游客——司导”的方式演变,“中间商”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以我自己的情况来说,目前来自OTA平台的包车订单要占八九成,这里边五成是自营,三成是平台上的其他旅行社。”

“还有一两成呢?”我顺着A总的话发问。

“还有一部分包车订单,来自我们自己在国内的出境旅行社。整体上,旅行社这块业务去年差不多2000万,但是利润微薄,算是培养团队。”

A总直言,在目前整体内卷的形势下,资源方也得想办法,向产业链上、下游去延伸,总之不能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不得不感慨,A总的确有点东西,算上旅行社业务,一年的营收接近破亿。

03

话匣子打开之后,A总继续和我聊起了他的包车生意经。

“除了旅行社,我还在日本做汽车出口的业务,因为阿尔法、海狮就是日本产的。从去年到现在,我们往澳大利亚、新西兰出口了四五十部车,一方面自己车队需要更新,另一方面也是为旺季做准备。”

“为了节约成本,我们把海外绝大部分的运营人员都调回了国内,比如说像在澳大利亚、新西兰,我们在当地的运营人员其实只有两个——调度和司机,其他的全部都线上办公。”

听他说到成本,我没忍住向他抛出了一个问题:那相比个人司导,你还有成本优势吗?你不担心跟你合作的司导出去单干?

见我一脸疑惑,A总笑了笑回答道,“我知道你想说什么,现在社交媒体上,很多海外司导都说自己合法,但其实他们大部分只是驾照合法,车并不合法,因为很多私家车都没有营运许可,说白了就是黑车。”

实际上,A总心里也非常清楚,只有把包车成本做到极致,才能把客户和司导都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基本上在包车这块,能节约的我都节约了,车是自己进口的,人工是国内的,维修保养也是自己公司在弄,商业保险这块我也属于保险公司的大客户,比个人去办要优惠不少......”

“最关键的是,你不要忘了,我是平台自营的供应商,个人司导出来单干并不见得天天能接到单,但在我这里,旺季的时候我基本上能保证一个司导每天都有活干,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说到底,做包车的壁垒不在于车,而在于人,培养一批长期合作、互相信任的本地司导,加上合理的利润分配,才能支撑起一个车队。

在旅游出行方式越变越“小”,交易链路越来越短的当下,旅游生意的底层逻辑正在发生巨变。

我们持续对文旅市场保持关注!

胡彪

爆料和交流请联系hubiao@traveldaily.cn

© 以商业目的使用环球旅讯拥有版权的内容,请遵循环球旅讯 版权声明 获得授权。非商业目的使用,请遵循 CC BY-NC 4.0

评论

未登录

去登录
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环球旅讯』公众号

获得最新行业资讯

分享
微信
微博
QQ
收藏
评论
点赞
客服
添加专属客服
客服二维码

您好,我是您的人工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顶部
微信扫码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码参与话题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