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酒店招聘运营人员、管培生最低学历要求提升到了本科,硕士、博士等研究生来应聘相关职位的人才也不少见。”某大型酒店集团HR赵晴告诉环球旅讯。
202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为1076万人。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旅游相关专业应届毕业生超50万人,如今这批毕业生就业的第一道门槛就“卷”到了学历上。
即便有学历这块敲门砖,还有另一座大山挡在了这群旅游专业的莘莘学子们面前——旅游业作为直面疫情冲击的行业之一,大量企业收缩招聘规模。据环球旅讯获悉,国内某酒管公司今年3月因本土疫情多发,将应届毕业的实习生全部优化。
而文旅部市场管理司发布的《2021年度全国旅行社统计调查报告》也指出,自疫情暴发后,全国旅行社从业人员以平均每年7万人的趋势下降。这背后并非单纯的人才流失,实际上是大量岗位或将面临永久关闭。
目前来看,2022年旅游相关专业毕业生将迎来“最难一年”。如今7月已至,多数应届毕业生已正式离开学校,融入社会与职场。在环球旅讯发放的《旅游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问卷》(以下简称调查)中,237份有效问卷的背后依然反映了三个“老大难”:
- 准大学生入学就想转专业,旅游高校课程不接地气;
- 旅游岗位锐减,专业对口就业不再是优先选择;
- 薪资排名倒数,年轻人不愿久留在旅游行业。
而这些问题何时、用什么方法能得到彻底地解决,则成为校企和整个行业共同关注的议题。
一入学就想转专业
在此次受访237名对象中,中专生17人,大专生190人,本科生24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6人;就专业而言,旅游管理61人,酒店管理141人,会展经济与管理27人,其他专业3人。其中大部分(194人,81.86%)受访者为主动选择与旅游相关的专业,剩下的受访者则是被动调剂至旅游专业。
但部分对旅游满怀“热爱”的准大学生也似乎在高校学习过程中逐渐陷入迷茫。
曾就读于沈阳某本科大学的孙莉回忆,当初选旅游管理专业是出于“热爱“,但这份热爱并非因为行业,而是热衷于依托旅游进而探索未知的世界。在进入大学,发现学校的教学内容及未来就业方向与预期大相径庭后,孙莉陷入了深深的迷茫。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山东旅职)院长闫向军曾对旅游相关专业的班级进行过调研,半数以上的学生从未独立经历跨省游;准大学生进入山东旅职时,对旅游相关专业的期望是未来边担任导游,边畅游世界各地;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则是期望迅速脱离基层,在高星酒店任职“体面”的岗位。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意识到旅游专业与想象相差甚大时,多数学子在脑海里迸发出一个想法:转专业。
调查结果显示,即便大部分受访者主动选择旅游专业,但有超过一半(141人,59.49%)的受访者在就读旅游专业后便产生转专业的想法。
除了对旅游专业存在认知偏差,在与应届毕业生的沟通中不难发现,课程的内容是致使他们对旅游专业失去兴趣的另一大要素。
回忆大学旅游专业的课程,赵晴用“不接地气”来形容。旅游管理是工商管理下的二级学科,部分专业课仅是在经济管理的基础上,加上旅游二字演化出来的课程。此外,除了带旅游二字的课程,包括市场营销、管理学、心理学、会计、会展管理等在内的专业课在与旅游管理的实践连结上也出现了断层。
不过大部分受访者则认为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基本足够(127人,53.39%)或完全足够(33人,13.92%),只有小部分(77人,32.49%)受访者认为上述的知识与技能并不足以应用在职场上。
但在调查里的“在校期间是否有对哪门课程印象深刻”这一问题中,超六成(157人,66.24%)的受访者选择了“无”的选项。
这也反映出另外一个现象:旅游市场日新月异,教学课程如何既系统地进行底层知识的输出,又能跟上市场最新的实践案例与分析,成为了高校课程设计的关键议题。
据悉,山东旅职在课程更新上,为应对旅游业数字化转型以及日渐火热的场景电商增加旅游信息传播、旅游电子商务等课程。与此同时,按照教育部规定把酒店管理专业更名为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餐饮管理专业更名为餐饮智能管理专业,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更名为智慧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
但闫向军坦言:“课程怎么教,教师的知识结构如何调整?如何把旅游产业最新的信息化、业态变化、经营模式的变化,以及旅游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和结果准确地传递给学生?(学院)压力仍不小。”
不过比起课程更新,受访者们也给出了另一个观点:旅游作为一门实践性多于理论性的课程,学校更应加强学生在校的社会实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实习。
旅游应届毕业生逃离旅游业?
“学校像是一座围城,相较于枯燥的课程,我更喜欢逃离围城后,从社会上实践,获得更多有益于未来的经验。”孙莉自大三起,就将大量的精力放在了社会实践上。
这是大部分旅游专业学生的选择。调查显示,约六成(143人,60.34%)受访者在校期间曾有旅游企业相关的实习经历,并且其中大部分(51人,54.25%)受访者认为在校实习经历对未来的就业有所帮助。
但受疫情影响,整个旅游业遭到巨大冲击之下,应届毕业生们也对行业前景表示茫然。
根据调查的结果,仅有两成(50人,21.1%)的受访者对高校旅游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表示乐观,而有三成(78人,32.91%)的受访者明确表示对就业前景的不乐观,剩下的受访者则处于摇摆与迷茫中。
尽管截至7月5日,山东旅职的应届毕业生就业率就已经达到了93%,就业率与往年基本持平,但专业对口就业率下降,对此闫向军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专业对口就业率同比下降主要由于外部环境的恶劣,另外许多学生选择了慢就业。”
针对就业环境的恶化,山东旅职采取的措施是与各旅游企业保持联系,保证校招旅游岗位的总数不变。根据闫向军给出的数据,在今年举办的山东旅职校招中,应届毕业生与企业人力需求的供需比例为1:11,即每1位学生投递简历加现场面试企业岗位的次数均值超过11次。
不过,对行业前景预期的不乐观,最终或让高校学生成批离开旅游业。在孙莉的印象中,同届旅游相关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有150余人,考研上岸10余人,在其余就业成功的毕业生里目前或仅剩她一人还留在旅游业内。
而调查也显示,受访者中只有60人(25.32%)工作与旅游业相关,剩下的要么工作与旅游业无关,要么还没找到工作,少数受访者也表达了想升学或报考公务员的想法。
进一步了解了受访者的择业标准可以发现,大部分受访者(174人,73.42%)都认为找工作并不一定要与专业挂钩,有的认为只要自己喜欢、与自己兴趣相近即可,有的则没有固定的方向性,认为有工作机会都应去尝试。
或许专业不对口早已成为毕业生的共识,但这里面也充满了无奈。“逃离”旅游业、奔向地产公司的大专应届毕业生陈翎无奈地表示:“不选择留在旅游业,一方面是大环境变差、旅游岗位减少,为了不毕业即失业,为了活下去;另一方面,作为大专生,现在能找到工作就不错了,还能让我们挑吗?”
薪资倒数,旅游业怎么留住人才?
事实上,技术改变时代,市场的职业架构开始重组,新兴岗位涌现,旅游业的岗位也不再局限于旅行社、酒店。闫向军也观察到餐饮、文化、房地产等产业也逐步选择在山东旅职招聘员工,此外新媒体运营、主播等岗位也成为旅游学子的出路之一。
从调查来看,薪酬是旅游专业应届毕业生最关心的就业因素。大部分(75人,42.37%)受访者认为旅游企业给予毕业生的薪酬待遇没有想象中高;其次(61人,34.46%)则认为行业没有前景,而不想留在旅游业;再次(60人,33.90%)才是个人因素,例如自己对旅游业不感兴趣。
旅游行业薪资低似乎已经成为了某种共识。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1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及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分别为106837元及62884元,但细分到与旅游相关的住宿与餐饮业,这两个数字却只有53631元及46817元,相当于住宿与餐饮业的就业人员每月平均仅能拿3900元-4500元的薪资。
闫向军也反映,在山东旅职今年的校招中,星级酒店给出的薪资待遇也出现不同程度地下滑,低者下降到3000元-3500元,最高达到每月4500元-5000元左右。
结合调查,我们也发现大部分旅游专业毕业生对第一份工作的期望薪资与行业的平均工资相近,约七成(168人,70.89%)受访者希望第一份工作的月薪资能在3000元-6000元的区间。
闫向军坦言:“我和企业的校招负责人说过,若时光倒流十年,旅游企业很容易在职业院校以3000元的月薪资招聘到基层服务岗,但现在若再以十年前的薪资水平招募酒旅员工就很难想象,这样的薪资甚至不能满足这一代大学生的最低需求,又怎么能说服毕业生加入旅游业?”
实际上,提升薪资也未必是唯一的解决方法,在调查中大部分(189人,79.75%)受访者表示若未来在旅游行业里工作,愿意从最基层的工作做起。也就是说,薪资较低或许是短暂的,但需要企业对公司内部的晋升制度进行完善,同时也要注重员工的工作强度调整。也有部分受访者表示,在未来向旅游企业投递简历时也会看中企业背景及知名度。
总而言之,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旅游行业、学校以及毕业生们,仍然需要创造机遇去实现真正的“专业对口”。倘若放任人才的流失、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这将对未来产业复苏造成不同程度的打击,因此对旅游专业以及旅游业而言,将人才挽留在旅游行业刻不容缓。
(文中孙莉、赵晴、陈翎均为化名)
评论
未登录
2022-07-12
30年前,我还是北京旅游学院92级酒店管理专业的一名学生。
1996年毕业时,全班35人只有不到一半进了酒店业,那年代还是酒店业傲视群雄的时候。
为什么那时会有那么多毕业生没有进入旅游和酒店 行业?
我分析,因为大部分这样的学生在报考时只是为了拿到一个大学本科的文凭(包括我),并没有提前对旅游和酒店业产生兴趣,毕业后自然就离开了,但由于外语过硬,大都去了当时新兴起来的外 企比如宝洁、可口可乐、康柏等的行政或人力资源 部门。
再过了3-5年,全班聚会时,我记得好像也只有不 到十个人继续留在酒店业了,基本在酒店和旅行社、个别有关系的混进了旅游局。
中国酒店业,是80年代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崛起的 行业之一。缺金少银更无酒店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各级zf,快速通过投资或者引入外资,硬件上立竿见影,而当时社会上也是人才济济,很多都希望通过这个新兴产业做跳板,或者挣大的钱,或者走向海外。
一开始,国内只有几个专业院校开办了旅游和酒店 管理专业,比如北二外、北京联大旅游学院、桂林 旅专,上海旅专等,那时这些院校不缺好老师,不缺需求方,日子过得很爽,课程方面也基本是拿来主义,照搬国外的教材。
逐渐的,国内教育界业看到这个酒店行业(包括入 境游)蓬勃向上(有利可图),纷纷开办旅游和酒 店专业,也赶上一波红利,但质量参差不齐。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供需关系总体失控,经历过几次起伏跌宕,行业跌入低谷,人才流失。
2022-07-12
16年本科毕业,到现在还在旅游业,貌似全专业还在旅游和酒店行业的也超不过5个人了,这个专业真的没有竞争力,不论是考公考编还是就业
梁雪岩
2022-07-12
想想我本科的班级33个人,也就只有2个人还在文旅行业~
2022-07-12
一句话说明这个情况:眼高手低。不管学历文化程度多高,刚踏足社会这些行业,都是属于个新人,有底蕴的知识是能促使你走的更快、更远。并不是这些知识放在那不运用转化就有高薪给予,现在很多毕业新人,新加入公司后,一开始只要一遇到问题,就选择一种解决方式:辞工。继而在选择换高薪的行业,其实他们不懂的是,高薪是伴随你的能力作用要带来相对应的公司效益才会有的,并不是有专业学历和文凭就必然有的。
2022-07-12
我应该是我们酒店与旅游管理班30个人里面唯一还在酒店行业工作的,唯二在旅游行业打拼的,另外一个在旅行社。
西边雨
2022-07-12
升学需求大,大量开设旅游专业无可厚非,但专业的学习内容如果与社会脱节就是耽误学生的成长。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应该说都是一种学习经营管理的专业,如果学校只是找来旅行社让学生带带团,找酒店让学生铺铺床单,就说是有良好的实践基地了,那是极不负责的,这些活中专生甚至初中生都可以干。大专和本科生应该在管理学上多学习,但毕业后还是要一些实操技能,怎么办?学校和学生自己该学点会计、统计学、计算机、外语来傍身。
2022-07-12
旅游管理本科,毕业十年我们班四五十号人还有两个在酒店行业。
2022-07-12
明年毕业,不打算考研,真的感觉前途一片迷茫
2022-07-12
从09年毕业一直在旅行社,从事旅游工作10多年,做过门店、导游、领队、同业批发、分公司负责人,从疫情之前来看,收入各个方面还是可以的,但是17-18年算个拐点,之后旅游方式明显转变,高铁、自驾游,自助游,信息对称等一系列原因,传统旅行社没有找到拓客密码,方式和模式与游客需求脱节,导致了传统旅游产业的退步,很显然会影响就业。旅游让生活更美好,中国人的旅游梦,就是旅游人的中国梦。努力探索,会找到适合游客的模式,还会有未来[微笑]
2022-07-12
本90后旅游管理专业已经进厂,成功转行为项目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