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脱钩,已经从签证和航班开始?

中美航线已经呈现价格疲软的趋势。

引言:尽管总量仍然不到19年的三分之一,但中美航线已经呈现价格疲软的趋势。而随着特朗普倒行逆施,中国拥有美国签证的人数也将在未来几年面临断崖式的下滑。

*本文为评论员投稿,不代表环球旅讯立场

自从美国总统特朗普回归白宫、挑起贸易战以来,美中关系再次高度紧张起来,这也影响了中美航线的方方面面。

目前,到底中美航线是怎么一个恢复情况,实际的经营情况如何,是一个旅游行业乃至社会各界都在普遍关注的问题。

正好我们最近新开数据分析和报告业务,也从支持我们的同行老师那里,积累了很多机票、酒店等旅行行业的数据。

我们以这些数据作为基础,分析中美航线这几年的情况。以珠三角(香港、广州和深圳)直飞前往美国的行程为例。

随着珠三角提供的赴美直飞航班座位数,从2023年一季度的日均1500个,上升到2024年四季度的4200个。因此:

  • 经济舱中位数票价,已经从2023年一季度的12000元,降低到2025年一季度的8000元的水平。平均每个季度降低440元左右。
  • 两舱中位数票价,每个季度大致降低760元左右,已经从2023年一季度的45000元,下降到2025年一季度的43000元的水平。

京沪两地提供的赴美直飞航班座位数,从2023年一季度的日均370个,上升到2024年四季度2900个,也在面临票价不断走低的问题。

经济舱中位数票价平均一个季度下降400元,商务舱平均一个季度下降670元。

作为参考,从东京、首尔等境外枢纽飞往美国的航班,相对而言受到的影响较低。

经济舱方面,由于缺少中国转机旅客,票价同样以每个季度390元的速度下跌;但是商务舱方面由于以本地旅客为主,下跌相对较少,每个季度仅仅下跌40元。

价格的降低,不可避免反映出航空公司在中美航线上正在挣扎。从另外一个更加直观的指标——上座率来看,中美航线的上座率,这两年来也在逐渐下降。

供给较多的华南首当其冲。

珠三角香港、广州、深圳三地的上座率均值从90%左右,下降到84%左右;

北京和上海由于供给较少,下降幅度较不明显,上座率均值则从85%下降到83%左右。

中美航线在如此低位下,恢复一点上座率和票价就下降这一现实,显示出中美航线的需求基础是非常脆弱的。

这种脆弱性和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其中一个,是在华发放的美国签证数量长期处于低位。

现在来看,2025年的签证签发数量,还是没有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更遑论2018年甚至2015年等签发张数更多的年份了。

2015年,平均每天要签发7000张美国签证;2019年,每天也有3200张;而在十年后这些签证陆续过期的2025年,每天的签发能力反而下降到了2500张。

这意味着每天都有约4500人失去赴美资格——要知道,北京和上海两地,现在平均每天赴美的座位数也就是2900个而已。

2019年,中国拥有赴美签证的人数达到快速增长后的峰值——当时,全国有近900万人有资格随时前往美国(即拥有有效的十年美国签证)。

而如今,哪怕2025年以后每年签发100万张十年美国签证(2019年签发120万张),中国有资格赴美的人数也会连跌五年,逐步下降到2029年的700万人,减少约25%。

签证政策在特朗普上任以后,受到裁减美国驻外使领馆人数,对华签证政策收紧等的影响,不可避免会进一步恶化。

我们假设每年只能签发50万张的话,跌幅会更加明显——到2029年只剩下400万人,不到十年前的一半。

这对于中美航空和旅游市场,乃至整个中国出境旅游市场而言,都无疑是一只“房间里的大象”。

作为世界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美国始终是出境旅游市场不可忽视的存在;但如果美国的大门对中国逐渐关紧,中国出境旅游,尤其是正在到来的“60后”和“70后”退休一族的购买力将向何处释放,势必成为业界普遍关心的问题。

为此,我们旅讯数据将在今年5月22日的2025 环球旅讯数智论坛·上海站,举办一场小型研讨会。我们将运用我们观察到的数据,分析今年暑期中国游客的预订情况。

在即将到来的暑假期间,中国游客会去哪里旅游?会停留几天?花费了多少钱在机票上?选择在哪里中转?这些都将成为当天的分享内容。

李瀚明
李瀚明
个人主页

使用微信扫一扫

已发表文章 91 篇

环球旅讯特约评论员

我是李瀚明,一位乐于在环球旅讯上和航旅同行们讨论知识的评论员。欢迎通过旅连连和我交换名片。

© 以商业目的使用环球旅讯拥有版权的内容,请遵循环球旅讯 版权声明 获得授权。非商业目的使用,请遵循 CC BY-NC 4.0

评论

未登录

去登录
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环球旅讯』公众号

获得最新行业资讯

X

请确认需要提交的个人资料

咨询类型:
描述:
X

联系方式

分享
微信
微博
QQ
收藏
评论
点赞
顶部
微信扫码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码参与话题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