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了 Capital One(下简称 C1)收购 Discover 的新闻。这一次的两家公司在信用卡业界都享有盛名——C1 是全美第四大信用卡发卡行(每年刷卡额 5500 亿美元左右),而被收购的 Discover 是第六大(每年刷卡额在 2100 亿美元左右)。两者合并之后,将成为全美第三大(仅次于摩根大通(Chase)和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领先于花旗银行(Citi)和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笔者刚好在这两家也有不少朋友,因此简单写写评论,算是回顾一下信用卡行业的历史。
我们先从这一次提出收购的 C1 说起。与摩根大通、美国运通、花旗银行这样动辄上百年历史(甚至有家喻户晓的中文名)的信用卡公司相比,1995 年才成立的 C1 毫无疑问是后来者。C1 从汽车贷款等大件本地消费起家,依靠比较低的费率进入信用卡市场,逐渐成长为了美国第四大信用卡公司。
但是,C1 在旅游行业的覆盖相对于前三家而言是非常薄弱的。
信用卡相对于现金而言,在境外支付有浪费少、可记名等种种优点。
一方面,旅客在国际旅行时为了方便,往往都会兑换一定数额的外币整钞。但如果外币在当地没有花完,剩下的外币零钞要想兑回本币就会非常困难。反过来,如果在当地提前花完了外币的话,处境就会非常窘迫。因此,「换多少外币」一直是国际旅行的一大难题。信用卡毫无疑问解决了这个问题,无论花多少,最后都是化零为整,一次性还款,不仅无需考虑兑换多少外币的困难,也可以大大降低换汇过多带来的额外花费。
另一方面,考虑信用卡的记名性的话,信用卡在国际旅行当中相比现金的优势就更大了。作为记名交易方式,信用卡丢失后,还可以报失旧卡,补发新卡;而如果在国际旅行中遗失了现金,那大概只能一边直呼倒霉,一边考虑怎么回家的问题了。
因此旅游行业(又以境外旅游行业为主)是信用卡乃至整个支付行业的必争之地。可以看到的是,美国各大信用卡巨头和航空公司、酒店的交叉合作是非常复杂的:
1. 最大的摩根大通除了自己的 Sapphire 系列外,还和万豪、洲际、凯悦、联合航空、西南航空发行了五套联名信用卡,并且发行了加拿大航空、英国航空、西班牙航空和爱尔兰航空的单张联名卡;
2. 第二大的美国运通除了自己的 Centurion 系列外,还和希尔顿、万豪、达美航空合作发行三套联名信用卡;
3. 第三大的花旗银行则发行了美国航空一套联名信用卡。
三家信用卡公司除了卡种丰富外,等级、服务上也非常成熟。从无年费的入门卡到 100 美元、200 美元……700 美元的高端卡,三家银行都有成熟的产品供空中飞人们选择。
但是,C1 虽然贵为“第四大信用卡发卡行”,但此前一直都是以发行无年费卡为主,有年费的卡只有两款。C1 当然望着摩根大通、美国运通和花旗银行在高端卡上的丰厚利润直流口水,因此,一直想着加强自己在旅游市场的覆盖。
新冠疫情给了 C1 一个天赐良机。疫情导致大部分旅游相关企业的利润和估值双双下降,使得 C1 得以收购旅行相关的企业,扩大自己在旅游方面的覆盖面。
C1 最大的其中一单收购,是作为领衔投资者投资了一家名为 Hopper 的小 OTA 平台的 F 轮。2021 年 11 月 Hopper 投桃报李——在 Hopper 的技术支持下,C1 上线了自己的旅游平台。
自建旅游平台对于信用卡发卡行而言是一条常见的路子,甚至说是旅游信用卡的必要配套:毕竟,再怎么和航空公司和酒店合作,覆盖面也不可能如平台一样面面俱到。因此,哪怕是已经和航司酒店签约的美国运通、摩根大通和花旗银行,也和 OTA 合作,设置有自己的旅行平台 [American Express Travel](和 Expedia 合作)、[Chase Travel](收购了 cxLoyalty 和 Frosch)和 [Citi Travel](和 Booking.com 合作)。
这种信用卡公司自建平台的特点有两个:一个是“订票额外返现”,把航司和酒店给 OTA 的回扣转赠给持卡人;另一个是“返现可以抵扣”,订票订房可以用信用卡积分抵扣,免除了兑换航司里程的烦恼,大大扩大了信用卡积分的适用范围。当然除此之外,也有积分商城、积分订餐馆等配套服务。
同时,2020 年 8 月,C1 收购了提供航班延误服务的 FreeBird——这家公司提供航班延误险服务,可以赔付航班延误时的机票差价;
2021 年 10 月,C1 又收购了从 AmEx GBT 分家出来的企业差旅平台 Lola,转型为服务 C1 持卡人的代理人。C1 另外还收购了 Wikibuy,提供 C1 Shopping 商城;又和 SevenRooms 合作,提供 C1 Dining 餐馆预订服务。
C1 Travel 等平台的基础使得 C1 得以开始推出服务高端旅行客户的产品。在 2021 年 11 月,随着 C1 Travel 投入使用,C1 开始发行自己的第一款高端信用卡 C1 Venture X(年费 395 美元),直接和 Chase Sapphire Reserve(550 美元)、American Express Platinum(695 美元)等既有高端卡开始竞争。
凭借 C1 Travel,C1 Venture X 在旅游领域极具竞争力,可以说是高端信用卡领域的黑马——在 C1 Travel 上订酒店和租车有 10x 积分(每消费一美元可以获得 10 里程,下同),订机票 5x 积分,其它所有消费 2x 积分。同时,除了休息室,快速安检等高端信用卡常见的服务以外,每年还可以在 C1 Travel 报销 $300 美元的旅行支出。
当然,旅行卡除了服务以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基本要求是覆盖——如果在目的地无法使用的话那就尴尬了。美国运通在这一点上就很吃亏——尽管白金卡这样的传统高端旅行信用卡的服务相当不错,但是覆盖实在是一言难尽。单以我个人的体验而言,在中国内地、香港和日本,运通的覆盖都不尽人意,不能作为唯一信用卡使用。这使得 Chase Sapphire Reserve 这样的基于 VISA 网络的旅行信用卡后来居上,取得了不少市场份额——但是它俩的覆盖范围仍然不尽人意,在很多国家还是有所限制。
而信用卡偏偏又是依靠覆盖的平台型生意:商户数量越多、品质越高,就越吸引持卡人加入;反之,持卡人的数量越多、品质越高,就越吸引商户加入。
因此,与 Visa 和 MasterCard 在各国自建网络不同,Discover 走了一条剑走偏锋的路子——选择和各国的本地网络合作互联:本地网络的卡可以在 Discover 在欧美的网络刷卡,Discover 的卡也能在本地网络刷卡。如今,Discover 的朋友圈已经相当广阔。
1. 中东和北非等阿拉伯地区可以使用巴林的 Arab Financial Services 和 Eazy Financial Services、约旦的 JONET、阿联酋的 Mercury、黎巴嫩的 areeba、沙特阿拉伯的 mada、以及土耳其的 Troy;
2. 美洲可以使用加拿大的 Interac、墨西哥的 Prosa、波多黎各的 EVERTEC、阿根廷、巴西、巴拉圭和乌拉圭的 Cabal、以及巴西的 Elo(美洲另外有自营 Discover、PULSE 和 Diners Club 覆盖);
3. 欧洲可以使用保加利亚的 bcard、塞尔维亚的 DinaCard、以及葡萄牙的 SIBS(欧洲另外有自营 Diners Club 覆盖);
4. 亚太区可以使用中国大陆的银联、中国台湾的 NCCC、韩国的 BC Card、日本的 JCB、越南的 NAPAS、以及马来西亚的 PayNet;
5. 南亚可以使用孟加拉国的 Dutch-Bangla 以及印度的 RuPay;
6. 非洲可以使用尼日利亚的 Verve。
和本地网络的合作为 Discover 带来了巨大的好处。对于美国本地的商户而言,接受 Discover 等于接受各国的持卡人,一下子就打开了入境游的大门。这使得 Discover 在美国的覆盖快速增长,为 Discover 带来了丰厚的收单收入。
但是,从持卡人的另一方面看来,Discover 虽然有一个很大的国际化网络,但却没有与之匹配的高级信用卡产品,服务那些空中飞人们。C1 显然看到了这一点——如果 C1 卡可以直接在 Discover 网络上处理,一方面会大大降低交付给卡组织的手续费,另一方面也能将 C1 卡的覆盖范围推高到史无前例的高度,直接领先其它高端卡一个身位,真正服务持卡人全球出行的需求。
而在信用卡手续费降低的背景下,如何继续维持吸引持卡人的福利至关重要。通过将信用卡和 OTA 整合,以 OTA 的回扣支持持卡人福利,运通和 C1 等发卡行或许为我们指出了一条路子。
评论
未登录